醫治的不僅是疾病,更是心智丨鄉村醫生的“微光”正在照亮農村
內容來源於: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記者:李治國
“覆蓋14個省市自治區、69個國家級貧困縣、守護了20472名鄉村醫生,惠及近300萬戶貧困家庭,其中直接受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303428戶,貧困人口1114480人。”復星國際董事長、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郭廣昌日前在“健康中國2020十大暖心鄉村醫生及鄉鎮衛生院院長發布儀式”上表示,6.4億和144萬,這分別是中國現有的農村人口,和與之對應的鄉村醫生數量。在6.4億農村人口面前,144萬村醫如同點點“微光”。然而,“微光,雖然微小,卻足夠溫暖,正在壹點點改變中國的農村。”
10名暖心鄉村醫生、10名暖心鄉鎮衛生院院長、以及“暖心抗疫鄉村醫生”,在儀式上壹壹發布。讓鄉村醫生這個看似平凡卻又不可或缺的群體,再壹次被引至公眾們的眼前。
全國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兆前表示,“自鄉村醫生、鄉鎮衛生院基層醫療制度建立以來,在解決中國老百姓看病、吃藥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他們組成了中國最基層的醫療保障體系。”
風塵仆仆的摩托車手與飛針走線的縫紉大師
鄉村醫生、摩托車手、縫紉大師……姚芳在各種身份間,自如地切換著。
早上8點,姚芳騎著摩托車,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駛。疫情期間,身為鄉村醫生的她,除了日常問診外,又多了壹個新工作:為村民們測量體溫、排查病患。
姚芳所在的班利村地處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雖說是四季分明、水土豐美,但畢竟處於山野之間,交通並不便利。
年後疫情高發的時期,姚芳每天來往於四五十戶人家間測量體溫。倘若在城市中,這聽起來仿佛並不是太大的工作量,但在大山裏,四五十戶人家卻足足要讓姚芳跑上10個小時。
最遠的兩戶相距13公裏,騎著摩托車穿梭於土路間,飛揚起塵土壹片。即便用頭盔、帽子遮蓋其頭發,10個小時山間土路騎行,女醫生早已是灰頭土臉。
臉上、衣服上、發絲上,浮著厚厚的塵,下車時拍壹拍身上,有時都能抖出煙來。
四季分明的高原地區,天黑的也早。量完了四五十戶人家體溫,歸來時已然算得上是披星戴月了。可姚芳壹天的工作並沒有結束,風塵仆仆的她,還要趕著去縫制口罩。
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口罩的供給不足是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山間的班利村當然也不可避免。為了讓村民們做好防護措施,姚芳找來了村裏十來個會縫紉的婦女當誌願者,教大家用衛生室裏多余的紗布縫制口罩,縫制完成後,經過消毒等工序,便可以發放給村民們應急了。
十來個“女工”連夜趕制,有的踩縫紉機、有的則幹脆手縫,每天挑燈夜戰至十壹二點,短短5天,終於趕制出了200多只口罩,解了村裏的燃眉之急。
姚芳和壹眾“女工”們,也逐漸熟能生巧,成了口罩“縫紉大師”。不但制作口罩的速度越來越快,大家更是在口罩上增添上了暖心的設計:“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即便是山林間村落裏村民的自用口罩,姚芳和她的“女工”團隊們仍是堅持繡上了這些鼓舞人心的字樣,傳遞著作為壹名醫者的仁心和村民們深深的祝福。
創作歌曲傳遞醫療知識,讓疾病和貧困遠離
疫情期間的忙碌看似只是壹段小插曲,但事實上,作為壹名鄉村醫生,姚芳的忙碌已經堅持了二十余年。而對於村醫來說,他們存在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醫病,更重要的,是醫心。
姚芳不善言辭,講普通話也是頗為費勁。但從她樸實無華的描述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壹名普通鄉村醫生通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對於壹個受到貧困困擾地區所帶來的改變。
姚芳回憶,哪怕在10年前,村裏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何為慢性病,如高血壓等慢性病壹旦導致腦梗等疾病,村民們向來認為是中邪、鬼上身。他們會請求巫師巫婆來做法驅鬼,甚至吃下壹堆對健康有害無益的所謂“靈丹妙藥”。
普及醫學知識的過程是艱難的,尤其對於閉塞保守的鄉村更是如此。在當地,許多年紀大的村民並不識字,他們甚至聽不懂漢語。怎麽辦?姚芳想到壹個妙招——寫歌。把枯燥乏味的醫學知識,編寫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在大家的幫助下,姚芳作出了壹首又壹首拉祜語歌曲。而對於能歌善舞的拉祜族來說,對於音樂的接受程度似乎更高於語言。當壹首又壹首融匯了醫學知識的歌曲被傳唱之後,當地人的認知改變了、思維改變了。
產前檢查和住院分娩的比例從十多年前的30%提高到了將近100%;村民們普遍了解到了什麽叫慢性病,從不舒服找巫師巫婆驅鬼,到不舒服找醫生看病,……
改變已然在人們的心中發生,且壹直在持續。當村民們不再迷信時,疾病和貧困都在遠離。
疫情期間村民們的焦慮讓她感同身受知道自己被需要
疫情期間村民們的焦慮讓她感同身受,知道自己被需要
若說醫者醫病外醫的是人心,湖北孝感的鄉村醫生何芬同樣深有體會。曾經因身患疾病而導致截肢,何芬深知病魔給人心所帶來的悲觀與焦慮,亦更是深知醫者為病人內心所帶來的陽光與希望。
何芬生的清秀、美麗,然而年滿十八歲之際,正是如花般年華的她卻被查出了惡性腫瘤。2002年至2007年間,何芬經歷了5次手術,最終也因腫瘤而截肢。
如今,何芬36歲,她依然美麗,談起截肢她壹笑而過,坦然面對。但講起那段經歷對自己職業生涯的改變,何芬卻非常認真。她說,正是因為自己曾經的遭遇,在經歷病魔時得到了醫生的救治,她更能理解醫者這份職業的偉大之處,且能對病人的心理感同身受。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發,再壹次讓何芬意識到了鄉村醫生職業的重要性。最高峰時期,何芬壹天要給200多位居民測量體溫。壹個暴雪天,何芬行走在厚厚的積雪中,過度的疲勞和運動讓她本已裝著假肢的那只腿倍感不適,加之雪天路滑難行,何芬壹路跌跌撞撞,與假肢接口處磨得生疼,每走壹步都步履艱難。
除了身體上的高度疲憊和舊疾所帶來的不適之外,給何芬工作造成困擾的,還有居民們的心理問題:有的居民太過大意,根本不關註疫情,不能理解天天測體溫的重要性;有的則是草木皆兵,過於敏感,不能理解村醫的工作,覺得鄉村醫生上門來測體溫都會帶來風險。
何芬回憶,有壹戶獨居老人便是過度敏感型的,在聽了身處外地的子女傳遞的種種有關病情蔓延的信息之後,老人異常緊張。對於主動上門測量體溫的鄉村醫生,老人同樣非常排斥,拒絕與外界有任何接觸。
為了打消老人的顧慮,何芬想出壹個辦法。抵達老人家門前後,何芬先對老人家門外的走廊、大門進行壹番裏裏外外的徹底消毒。老人會隔著門縫看何芬的舉動,直到看到這位醫生反復消毒後,才終於打消了顧慮,同意讓何芬為自己測體溫。
對於本已工作超負荷疲憊不堪的何芬來說,這位老人的固執無疑大大增加了她的工作量。但何芬並不介懷,何芬說,這次疫情,讓她再壹次感受到了村醫職業的重要性。居民們的焦慮,使她回憶起自己的過往,需要醫生、需要幫助、需要被理解、需要被關心……這些需要,她感受得到。
“正是曾經作為壹個病人的角色,使我對醫生的職業多了壹份追求與熱愛。”何芬說。
當微光被更多人看到時堅守的決心愈加堅定
當姚芳和何芬等鄉村醫生站到了“健康中國2020十大暖心鄉村醫生及鄉鎮衛生院院長發布儀式”的發布現場時,“微光”已被更多人所看到。
國家衛健委在《健康扶貧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末,要完善壹系列農村醫療優化工作,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對農村貧困人口的全覆蓋、貧困人口大病和長期慢性病的及時有效治療、貧困地區群眾健康素養的明顯提升等。
要啃下這根“硬骨頭”,壹方面需要村醫、院長們嘔心瀝血的持續奉獻;另壹方面也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和貢獻。為此,復星將整合資源,組織社會公益組織等愛心力量為健康扶貧註入更多能量,作為鄉村醫生計劃的壹個重點。
談起“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郭廣昌分析要解決中國貧困人口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他們看病的問題。
“ 今年又是我們脫貧攻堅的關鍵年份,只有把鄉村醫療、鄉村醫生的體系建立得更加完善,我們才能真正消滅貧困。”
在郭廣昌看來,設備簡陋、待遇不夠、沒有“編制”、缺乏基本的財政保障等等,都會導致鄉村醫生群體減少,甚至面臨青黃不接。
怎麽做才能改變?怎麽做才能讓點點“微光”凝聚?
記者了解到,為打通健康扶貧的“最後壹公裏”,復星提出圍繞守護、賦能與激勵村醫三個核心內容,以“五個壹”工程(壹個村醫保障工程、壹個村醫能力提升工程、壹批貧困大病患者求救助、壹批優秀鄉村醫生推選、壹批智慧衛生室建設)為抓手,開展了全方位的立體幫扶計劃。
目前,“五個壹”工程已覆蓋14個省市自治區、69個國家級貧困縣、守護了20472名鄉村醫生,惠及近300萬戶貧困家庭,其中直接受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303428戶,貧困人口1114480人。
而作為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五個壹”工程之壹,“健康中國2020十大暖心鄉村醫生及鄉鎮衛生院院長發布儀式”至今已成功舉辦兩屆,已成為社會力量支持鄉村醫生健康扶貧的重要平臺。去年,項目還啟動了“鄉村醫生守護聯盟”,旨在通過推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幫扶工作,為中國鄉村醫生群體賦能,提高中國基層健康醫療水平,切實幫助降低因病致病、返貧率,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我們守護村醫,村醫守護大家”這是復星“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的口號,正是如此這般有責任、有擔當的企業,真正把公益從名詞變成了動詞。
姚芳和何芬無疑是“五個壹”工程守護的20472名鄉村醫生中的兩人,從默默無聞的風險與付出,到逐漸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認同,兩位鄉村醫生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堅守下去的決心會因此而更加堅定。
姚芳說,她會更努力地堅持下去,也相信得到社會更多的關註後,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鄉村醫生的群體中。
“復星給我們提供了支持,包括物資上和精神上,讓社會上的更多人看到了鄉村醫生這個群體。我感到挺欣慰的。”
“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開展兩年多來,面向鄉村醫生的群體開展全方位的幫扶行動,受到了鄉村醫生的普遍歡迎和廣泛贊譽,同時也讓全社會的目光聚焦到這個特殊群體,讓更多人知道、了解並幫助鄉村醫生。” 在“健康中國2020十大暖心鄉村醫生及鄉鎮衛生院院長發布儀式”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扶貧辦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衛生健康司副司長諸宏明如是說。“微光”正在凝聚,越來越多人看到了這壹點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