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守在ICU裏的人

發佈時間:2020-09-04 內容來源於: 流覽量:

作者/曉碩  對話/妮娜  編輯/吳悠

出品 | 中國益公司·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小益說

今年疫情爆發後,復星醫護人員第壹時間馳援武漢,施救了515個人,沒有壹個病人死亡,也沒有壹個醫護人員感染。與此同時,復星第壹時間開展疫苗的研發。“作為壹個健康領域的企業,首先就是關註社會公眾的健康。”近日,復星醫藥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吳以芳在與益公司的對話中表示,很多的投入都是前置的,其中的不確定性很大。這樣創新地去解決未滿足的需求,去履行社會責任,也是復星醫藥作為壹個企業應該有的姿態。

 

 

大年三十那天,武漢濟和醫院內分泌科住院醫師孫夢冰接到通知,醫院被征用為“武漢市蔡甸區感染性疾病病區”,要借調其他科室醫生支援感染科。孫夢冰瞞著父母報了名,開始了與家人的“隔離”。

 

孫夢冰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對家鄉有著天然的牽掛和責任感:“我熱愛這座城市,我要幫助她盡早戰勝疫情。”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其他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身上。

 

跨年倒數時,佛山市禪城中心醫院(以下簡稱“禪醫”)的90後護士陳麗珍,和還在與丈夫籌劃,結婚周年紀念日去哪裏共度燭光晚餐。不過幾天,兩人便相隔1000公裏,視頻裏互道壹聲“紀念日快樂”,提醒對方註意身體,便匆匆告別。

 

這是陳麗珍在ICU工作的第五年,疫情緊迫,被借調“獨自壹人”馳援武漢協和醫院,負責重癥患者的監護工作:“(紀念日)那天我沒來得及和丈夫多聊天,但是我錯過的這些,實在太微不足道了。”

 

雖然人員緊缺,武漢疫情馳援工作還是考慮了報名者的個人意願和工作經驗。陳麗珍壹直在ICU工作;孫夢冰剛剛參加工作時也在感染科和呼吸科待過,重新撿起來輕車就熟,用她自己的話說,“客串”壹下不是問題。

 

專業能力當然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院區聚集了湖北省多所醫院的增援醫生,各個團隊平時用的系統不同,診療流程不壹樣,導致已有的電腦系統無法投入使用。但醫務工作耽誤不起,數百位醫護人員只能壹邊手寫病例,壹邊學習使用新系統,壹連堅持幾天,反倒相互配合出了默契。

 

和普通肺炎相比,新冠肺炎傳染性更強,要求醫院得特別註意預防病房內的交叉感染。防護服成為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最後的安全保障。防護服、防護面罩、N95口罩……從頭發到手指全部封閉,全無壹絲泄露。“胸口悶,像有塊石頭壓著,缺氧也會導致頭疼”,孫夢冰回想道。

 

這樣壹身防護裝置很難獨自完成穿戴,壹方面程序繁瑣,另壹方面容易檢查不到位留下安全隱患。醫護人員們養成了相互檢查的習慣,在他們心裏,彼此是共同面對敵人的戰友,保護好對方就是保護好自己。“雖然大家穿著嚴實的防護服,但彼此心之間的距離其實更近了。”同樣被抽調到感染區的濟和醫院康復科護士長吳姣回憶。

 

當共同面臨生命考驗時,其他身份地位都變得無足輕重,患難與共的不止壹線工作者,還有醫生與患者。

 

溫州老年病醫院團總支書記、中共黨員倪秀淵被借調到武漢濟和醫院,他所在的科室接收了多位患病老人。因病情特殊,為預防傳染,醫院取消了家屬陪護,大家都明白,此時護士成為病人最親密的家屬。其中壹位老年患者時不時就會按鈴,讓醫生和護士去看看他,倪秀淵幾乎有求必應,“老人家就是太害怕了,需要關心。”“我們和他們說話,他們會覺得很安心,心情也會好很多,更願意治療了。”

 

大部分時間,陳麗珍都是坐在自己負責看管的兩位重癥病人的床中間,時刻關註著他們的生命體征數據。ICU裏的病人幾乎都是插管的病人,他們壹動不動,也不會和她交流。但坐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們平穩的數據,這種“平常”會讓陳麗珍很安心。

 

作為禪醫第壹批援鄂醫療隊帶隊人,ICU主任陶飛格外重視這樣“平常”的守護:“是否及時在前期發現病變征兆,決定了壹個鮮活生命是轉重癥還是回家團聚,這也是濟和醫院作為診治樞紐的價值所在”。吳姣則將這理解為治病救人的必要過程:“醫護人員首先要學會陪伴,並主動給病人傳播知識,盡可能消除他們內心的恐懼,光說‘別怕’這兩個字沒用。我會和大家解釋這個病大概是什麼情況,讓大家知道這不是個可怕的疾病,是可以治療的。”

 

“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在復星醫護人員守護的隔離監護室裏,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比其他任何時候更能打動人心。

 

 

實錄  Q & A

 

益公司:請您介紹壹下復星醫藥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總體戰略?

 

吳以芳:對於壹個企業來講,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因為對社會做了貢獻。如果對社會有用,那社會就自然給妳回饋。實際上,利潤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壹個部分。復星醫藥致力於成為全球主流醫療健康市場的壹流企業,從復星醫藥來講,我們在企業戰略發展中要強調公司的社會責任,強調和利益相關方和諧共處,創造價值,分享發展。

 

無論是對社會公眾和政府,還是對我們的客戶、供應商、消費者,我們都應該強調對他們負責。在產品質量、環境健康安全以及公司治理的各個方面都應該做好。作為壹家企業,我們通過創新去解決未滿足的需求,去履行對社會的責任。

 

益公司:在您看來企業做公益達到怎樣的效果、實現怎樣的目標,才不算是作秀?

 

吳以芳:企業應充分借助自身的產業優勢、產品優勢,進行公益策略規劃、實施,在回饋社會的同時,助力業務發展。

 

目前,復星醫藥的公益聚焦健康關愛,支持教育和科研創新,扶貧濟困等領域,通過鄉村醫生健康扶貧項目、救助貧困結核病患者的“雙千行動”、在各大高校設立獎學金的“未來星計劃”、激勵和支持科研人員創新的“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項目的開展,持續為社會公益貢獻力量。

 

益公司:復星醫藥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是否有特別關註的領域?為什麼會格外關註這個領域?

 

吳以芳:復星醫藥是壹個醫療健康產業集團,我們和復星基金會攜手參與啟動了“鄉村醫生”這個項目。我們看到在很多的鄉村依然存在缺醫少藥的狀況,我們希望參與這樣壹個項目,通過開展村醫培訓、保險贈送、智慧衛生室升級等系列措施,去支持和幫扶鄉村醫生。

 

作為壹個健康領域的企業,首先就是關註社會公眾的健康。像這次疫情出現的時候,復星醫藥第壹時間響應。從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到新冠治療所用的藥物及預防性疫苗的開發,以及醫療器械和設備的生產供應,我們動員了全球所有的資源,通過全球的合作去積極應對。我們在武漢最艱苦的時候,從全球利用我們國際化的能力把抗疫物資采購過去,並且在那個時候就開始發展疫苗,與德國BioNTech在第壹時間簽訂了協議,開展了疫苗的研發。

 

在治療方面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努力,包括抗體藥物等。在醫療器械設備方面,我們有呼吸機、負壓救護車,還有移動CT等,這些在抗擊疫情中間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益公司:在此次疫情期間,復星醫藥展開的壹系列抗疫幫扶措施,讓您印象最深或者最有成就感的案例是什麼?

 

吳以芳:我們的醫療團隊當時在武漢壹線堅守,很讓人感動。當時武漢的情況是十分危急的,我們作為壹家民營企業,動員了復星醫療體系內醫療精幹力量組成26人的援鄂醫療隊,第壹時間奔赴武漢壹線工作。在整個過程中間,復星醫療共275人奮戰在武漢抗疫壹線,我們武漢濟和醫院抗疫期間施救了515人,沒有壹個病人死亡,我們的醫護人員也沒有感染。

 

我們在壹線當時派去的人員還兼顧了抗疫物資的發放工作,他們白天黑夜都在工作。還有幾位司機也是,他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將這些醫療戰線急需的物資及時送達到最需要的地方。這樣壹批人員在壹線工作的時候,完全忘記了個人的安危,確實付出非常多。

 

我覺得他們的行為體現了壹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益公司:作為壹家醫藥企業,復星醫藥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時,與其它行業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吳以芳:首先,我們把社會責任納入公司發展戰略,壹直是主動在做社會責任方面的工作,包括結合自身的產業優勢,去主動規劃公益項目,在行業內主動去倡導綠色供應鏈等,去引領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另外,因為復星是壹家創新和國際化的公司,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不僅僅是在國內,我們在全球也在履行我們的壹份責任。作為壹個國際化的企業,我們這壹點是不同的。不管是在歐洲、美國,還是非洲,我們為他們也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益公司:其實對於復星醫藥我們現在還非常關心的壹個問題就是疫苗的研發進展和進度的問題,您可以為我們簡單地介紹壹下嗎?

 

吳以芳:新冠疫苗這壹塊目前我們和德國BioNTech壹起在合作開發。在中國進行的候選疫苗BNT162b1 I期臨床試驗的144例受試者都已完成了第壹次接種,即初免,其中72例年輕成年組受試者已完成第二次接種,即加強免疫。我們也在積極探索和推進其他候選疫苗在中國進行臨床試驗,希望能和全球保持同步,早日開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產品。

 

益公司:因為通常情況下壹款疫苗從研發到獲準上市它平均的周期應該是10年,但是可能給到新冠疫苗的時間是遠遠小於這個數字的,它整個的時間是非常快的。您認為這個快的背後有哪些因素的支撐呢?

 

吳以芳:我想這首先是科技的進步。比如當我們國家公布的新冠病毒的序列之後,我們第壹時間就看到了Moderna、BioNTech就迅速開發出了mRNA候選疫苗,這基於科技進步。包括我們國內也迅速地對病毒進行研究,做出了滅活病毒疫苗。

 

第二,當疫情出現的時候,臨床試驗的審評審批加快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壹些藥學研究,包括壹些臨床試驗都是滾動提交,都是壹邊做壹邊完善。

 

第三,在證明了安全性之後,可以批準緊急使用,在緊急使用狀態下再繼續觀察。所以,這種緊急狀態的使用也會在客觀上加速產品在臨床上的使用。但是,疫苗的正式批準也還需要壹定的時間,還需要壹些科學的數據和臨床觀察。

 

益公司:其實吳總您剛剛多次提到了安全性的問題,我們在迫切期待這個疫苗的同時也對這個安全性有著深深的顧慮,我們也聽到了很多國際上的聲音,擔心它會不會有其它的副作用,您覺得這個顧慮對於我們來說如何打消呢?怎麼樣給大家吃壹顆定心丸?

 

吳以芳:我覺得現在所做的壹些試驗,不管是動物試驗也好,還是人體試驗也好,這些都是非常嚴謹的。我想全世界這麼多的監管機構在審批的時候壹定會把安全性放在第壹位,基於科學,才能最後做出判斷。所以,我覺得社會公眾還是應該保持這份信心。

 

益公司:新冠疫苗在中國地區的大批量供應,您覺得應該是在什麼時間,可不可以給我們壹個時間節點?

 

吳以芳:現在有多種技術路線的疫苗研究進入了臨床3期,從目前已經公開報道的數據來看,進展也很順利。我們自己參與開發的mRNA疫苗也是如此,我們的合作夥伴BioNTech和輝瑞前不久已公開表示估計今年10月份能夠完成候選疫苗的全球三期臨床試驗,並向美國FDA申請上市批準。我想如果順利的話,在今年底應該會有疫苗上市。而且上市後的產能和產量應該不會太小。當然,這裏都有不確定性。

 

這也體現了我們醫藥健康的社會責任。很多的投入都是前置的,其實不確定性都是存在的。我覺得這也是我們作為壹個企業去做創新應該有的姿態。

 

益公司:因為社會有這樣的需求,雖然可能存在的風險存在,但可能也是公司在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那麼企業的社會責任和企業的經營效益之間,復星醫藥是如何做到協調發展的?

 

吳以芳:我覺得企業把經濟效益做好,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社會責任的壹部分。因為妳要給股東以回報。另外,企業長期永續經營、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所以作為壹個企業來講,妳就要按企業的原則做事。所以,妳要不斷地持續地提高效率,要不斷地持續地去創新,去滿足未滿足的需求,去創造新價值。妳創造了價值,妳服務了未滿足的需求,盈利自然就來了。在這裏面,這個中間它是不矛盾的,是良性的互動。

 

益公司:對於未來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復星醫藥目前還有哪些規劃是值得我們期待的?

 

吳以芳:我們也在不斷地去思考壹些新的項目。總體來說,我覺得作為壹個企業,我們社會責任最重要的第壹點就是先發展好自己。

 

第二,我認為創新是醫藥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我們通過全球領先的持續創新,解決未滿足的需求。這樣無論對國家、對社會應該說都是壹個巨大的貢獻。

 

第三,我們要發展壹些公益項目去扶持壹些特定的群體。

 

第四,我們自己規範經營。我們強調質量安全,對環境負責,對員工和公眾健康負責。要註意各個方面安全穩健地運行。這些方面都是我們社會責任的壹部分。

 

此外,在公司治理方面要進壹步規範。我們要建立自己的ESG的標準體系,持續不斷地自我完善。妳主動做和妳被動去做是不壹樣的。所以,我們還是在整個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持續要求自己不斷地提升。

分享
x

抖音二维码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