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逆行者”與“追光者”,助力北京疫情防控

發佈時間:2020-07-31 內容來源於: 流覽量:

6月13日,我將會壹直記得這壹天:北京疫情再次爆發,暫時關閉新發地批發市場,豐臺區啟動戰時機制......各個APP關於北京疫情的新聞不斷推送到手機上,當時真的有點慌了,害怕北京成為第二個武漢。”

復星北京員工劉夏秋回想起來仍心有余悸。

 

從6月13日疫情復發到7月20日零時,整整40天,北京以戰時狀態,快速反應,爭分奪秒,打響疫情阻擊戰,以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的措施,在全市織密疫情防控網,在兩個潛伏期內(28天)實現確診病例零增長。

 

在疫情阻擊戰的過程中,在抗擊疫情的壹線,有無數他們的身影,他們無所求,只想在這座城市需要他們的時候,送去壹份溫暖和力量。他們有老師、有環衛工人、有企業的白領......他們有壹個共同的名字“誌願者”,正是因為他們眾誌成城逆向而行,正是有了包括他們在內的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築牢了首都防疫的堡壘。

 

在疫情防控第壹線,沒有誰是旁觀者。上海復星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復星基金會)壹直密切關註並投身到這場戰鬥中,依托復星的全球網絡籌措及供應鏈能力,充分發揮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的救援能力和凝聚社會力量的平臺優勢,全力以赴為壹線誌願者們提供強有力的物資保障。

 

 

壹個口罩

傳遞著工友之家的壹份溫情

 

“我平時少出門,用那壹個口罩就行了,其他口罩都要留給我爸爸。”

 

小東(化名)是工友之家打工子弟學校壹年級學生,爸爸在建築工地工作,收入不高,父子倆擠在壹間月租金三四百元的出租屋。新發地疫情爆發後,小東爸爸常在微信上問工友之家負責人王德誌,“學校什麽時候可以發口罩?”市面上19.9元10只裝的壹次性醫用口罩,對小東家來說是壹筆不小的開支。小東爸爸壹個多月前才找到新工作,為了盡快彌補過年以來的家庭開支,他每天都要去上工找活幹,工地要求工人必須佩戴口罩,他經常壹個口罩用壹周。疫情期間,學生們都在家上網課,小東很慶幸,“這樣我就不用出門了,可以把口罩都留給爸爸。”

 

 “這樣的單親家庭孩子在打工子弟學校不少見,疫情時期,口罩是生活必需品,我們也盡量給像小東爸爸這樣的工友們免費提供口罩,”王德誌介紹道,“但要籌措到這麽多口罩,對我們來說壓力也很大。”北京新壹輪“戰疫”打響後,口罩等必備防疫物資需求量急劇上升,工友們都來找王德誌負責的工友之家要口罩。

 

成立於2002年11月的北京工友之家致力於維護打工者群體的社會、文化、教育等權益,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他們還為工友的孩子們開辦了學校,因此,無論碰到什麽困難,工友們第壹時間就會想起王德誌。

 

口罩緊缺,王德誌心裏壹直繃著壹根弦,“要盡快幫工友們和孩子們解決口罩問題。”經多方尋找後,王德誌通過朋友聯系上了復星基金會。在了解情況後,復星基金會團隊壹邊向復星戰時指揮部報告情況、預備捐贈方案,壹邊與北京團隊劉夏秋等人取得聯系,安排物流運輸問題,6月28日接到工友之家的消息,7月1日就把防疫物資送到了工友和孩子們的手上。

 

當10000只醫用外科口罩,3300只KN95口罩和100只額溫槍運抵工友之家後,王德誌特別激動,“太感謝復星基金會了,本來每周只能給壹個孩子發2個口罩,現在可以再多發兩個了。”

 

 

壹件防護服

守護著壹線人員的安全

 

“防護服穿上,壹天內中途也不敢脫,脫了就要浪費壹件了,”剛結束壹天消殺工作的董旭壹邊脫防防護服壹邊說道。

 

董旭是壹位企業白領,作為誌願者加入北京綠舟救援隊已有6年。6月15日,他穿著防護服在38度的高溫天氣下已連續工作了10多個小時,脫掉防護服的時候,他的雙手被泡得發白、起皺,董旭擰掉防護服褲子裏的水,又去脫防護靴,還不忘調侃自己:“哎呦,我這靴子裏都能養魚了。”

 

董旭今天和誌願者同事們的任務是完成18個社區的消殺工作,他們要對物體表面、地面、可能被汙染的墻面、廂式電梯、室外公共設施、垃圾桶和衛生間等,都用不同濃度的藥水反復擦拭消毒。

 

自北京新發地疫情爆發,綠舟救援隊消殺了70個社區,共計1100萬平方米,參與誌願者176人次,綠舟救援隊每天平均要消耗30只口罩、20件防護服、30雙手套。”

據北京綠舟應急救援促進中心負責人李峰介紹,“但物資太緊缺了,消殺工作對防護服、手套、口罩這些防疫物資十分需要,沒有這些,我們工作很難開展。”

 

復星基金會秘書長張翼飛了解到綠舟救援隊物資緊缺的情況後,隨即安排復星基金會團隊72小時內緊急馳援1萬只醫用外科口罩、1320只KN95口罩、200件防護服、2000雙手套。收到物資後,綠舟救援隊誌願者們為了表示感謝,特意在防護服上寫上“復星基金會,守望相助,風雨同舟”的字樣。

 

董旭說:“非常感謝復星基金會,有了物資,心裏才有底。”

 

北京綠舟救援隊是由壹群長期活躍在壹線救災救援工作中的誌願者發起設立的,秉持“盡綠舟所能,教人人自救”的原則,通過搭建透明公益平臺,致力於災害救助、防減災知識普及,心理援助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工作,同時配合政府相關部門開展應急救援救災工作。

 

 

 

壹箱物資

溫暖著環衛工人的心

 

徐靜紅是負責北京東城區的壹名環衛工人,負責王府井步行街區域的保潔。

 

疫情期間,王府井人流量每天仍有1000-2000人左右,周末在5000左右。新發地疫情的突然爆發,讓徐靜紅除了負責測量環衛工人體溫、街面衛生、清理垃圾、垃圾分類等日常工作外,還增加了壹項消殺工作——用稀釋過的84消毒液擦拭街邊座椅、燈桿設備、移動保潔車等,每天4遍。

 

6月的北京室外溫度很高,徐靜紅的口罩壹個小時就濕透了,她把濕透的口罩折起來收到兜裏,“壹會口罩幹了還能繼續用,”她壹邊說壹邊換了壹個幹燥的口罩帶上繼續給座椅進行著消毒。

 

7月7日,復星基金會聯合華泰保險向北京東城環衛中心捐贈了2000只護目鏡和3箱KN95口罩。復星基金會北京員工任重表示,

 

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爆發後,我們通過東城區政府得知,環衛工人們疫情期間堅守崗位,保潔消毒工作需要面對比平時更多的困難,環衛工人群體受社會關註相對較少,我們想為壹線工人的安全保障盡壹份自己的力量,就聯合華泰保險共同送去最急需的防疫物資。”

 

在面臨北京新發地疫情爆發的突發事件時,復星基金會緊急響應、積極支援,聯合華泰保險、北京春苗基金會、北京和睦家醫療救助基金會等企業和機構向北京多地的醫院、社區、街道捐贈了共345868件防疫物資,為打贏這場“防疫阻擊戰”貢獻綿薄之力,同時也體現了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我們在為所有的普通人、有需要的人盡可能的給到幫助,雖然我們不能沖鋒在壹線,但復星基金會壹定盡自己所能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在北京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響應下調至三級後,張翼飛帶著復星基金會團隊又將精力投入到新疆和大連的防疫物資捐贈之中。

分享
x

抖音二维码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