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新冠患者都得用,2.5萬臺起步,這種呼吸設備的缺口怎麽填?

發佈時間:2020-03-03 內容來源於: 流覽量:

全國呼吸機保有量在8萬臺以內,新冠肺炎壹爆發,數量短板很快就出現了。

 

2月末,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結束在華考察後,發出感嘆,如果得了新冠肺炎,希望在中國治療,“壹家醫院裏,就有50-60臺呼吸機,5臺ECMO。”


他沒想到的是,壹場全球供應鏈的協作,支持了如此高密度的設施。


瑞典哥德堡是博毅雅(上海)醫療科技的總部和生產基地。1月中旬開始,這裏的工廠就沒有了周末和假期,緊急趕制疫情急需的治療設備——醫用呼吸機。


瑞典當地的數百名工人,每天淩晨5:00全部到崗,5:30準點生產,直到晚上9:30,在壹個高福利、沒有加班文化的國度,這是罕見的。

 

在抗疫壹線,博毅雅投放了約3000臺設備,工信部則協調超過1.5萬臺呼吸機運往湖北。

 

即便如此,未治愈的確診患者數萬,呼吸機依然缺口難填。2月下旬,湖北主管官員公開稱,ECMO、大流量無創呼吸機等救治重癥病人的醫療設備“還是緊缺”。

 

總數8萬,短缺乍現

 

由於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多個器官,肺部又首當其中,對於重型、危重型病患的治療,需要及時進行器官功能支持,呼吸支持尤為重要。


國家衛健委的診療方案中特意提到,“高流量鼻導管氧療或無創機械通氣”是重癥病例的首選機械通氣方式,“若短時間(1-2小時)內病情無改善甚至惡化,應當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和有創機械通氣。”


無論何種機械通氣方式,用的都是呼吸機。


此次疫情,很多人聽說了“救命神器”ECMO(體外膜肺),其實,ECMO是最後壹刻的救急之法,呼吸機才是日常持久戰的主力裝備,用於患者氧療、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等過程。
其中,無創、有創,則是介入方式有異。前者類似帶面罩,不留創口,通常適用中度以下患者,意識清醒,只是起初呼吸困難;後者則要切開患者氣管,以導管直接進入肺部輔助呼吸,患者往往已無自主意識,全靠機器維持。


在成熟的歐美市場,無創呼吸機是主流,其與有創呼吸機的比例大概在10:1左右,壹家醫院用10臺無創,才可能配置壹臺有創。“相比有創,無創感染和後遺癥風險低,應用場景更寬泛,心臟科、老年科、內分泌科都會用到。”博毅雅中國區總經理李巍告訴《21CBR》。
博毅雅1991年成立於瑞典,其產品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位列前三,23年前進入中國,因緣際會,現為復星醫藥成員企業。

 

博毅雅公司產品,來源:復星微博

 

在國內,依舊是有創呼吸機為主,無創為輔,之所以不夠普及,是因為進入短,市場教育仍需大量時間和成本投入。而壹臺無創呼吸機的采購價平均6-20萬,使用費用約15元/小時,在醫療設備的價格並不貴。


此外,無創呼吸機要根據患者感受不斷調試,比如聲音大小、面罩松緊等,時間成本高,就大量基層醫院,醫生會傾向於輕癥吸氧,重癥直接用有創,由於臨床用得少,拖慢了中國無創呼吸機的普及節奏,並直接導致國內呼吸機總量少。


直到2010年後,醫師協會以網絡等形式向基層醫生提供培訓,無創呼吸機的使用與采購才起規模。


“2018年,國內無創呼吸機的采購量在8000臺左右,有新采購,也有設備5-7年報廢更替的,我們估計現在保有量在8萬臺以內。” 李巍表示。

 

博毅雅公司產品,受訪者提供

 

而新冠肺炎壹爆發,數萬人就診,數量的短板很快就出現了。

 

1/3患者必備,至少25000臺

 

呼吸機上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卻和許多設備壹樣,第壹次大發展要起步於2003年的“非典”時期。


當年,鐘南山院士以無創呼吸機救治大量病患,且醫護也沒有交叉感染,很多醫院認識到了無創呼吸機的價值。


有行業人士向《21CBR》表示,很多醫院增加了無創呼吸機的采購,卻因設備不會用,沒有物盡其用。“其實,醫生有充分經驗,幾分鐘就能將面罩調整好,越是專業,越有用無創的底氣。”李巍說,往往水平越高的醫院,無創呼吸機越是普及。


這壹次,無創呼吸機又成為急需。


據李巍預估,現在確診約為8萬人,拋去約10%的危重癥患者,結合壹線的治療情況,剩下患者中至少1/3要呼吸機輔助吸氧,短時期內由於不能共享,實際需要的呼吸機至少在25000臺左右。


“中度患者壹上無創呼吸機後,就是專人專用,不考慮後續消毒時間的話,壹天至少運轉10小時以上,且整個使用病程平均在10天。” 李巍解釋,新冠病毒尚無特效藥,有的患者肺部呼吸功能逐漸喪失,壹旦血氧飽和度下降,用設備進行呼吸支持必不可少,而有創通氣容易造成感染風險,無創呼吸機成為治療首選。

 

壹家醫院或壹個醫療隊,無創加有創的呼吸機配備量常規不過十數臺,往往只夠壹個重癥科室的危重患者使用,因此,不難理解有的醫院急切尋求呼吸機補給,這不只考驗醫療體系的存量協同能力,也考研品牌方的增量供貨能力。


以博毅雅為例,生產基地設在哥德堡和美國波士頓,產能主要在境外,就必須動員全球力量。
博毅雅在壹線投入的呼吸機數量超過2000臺,加上捐贈的470臺(總價值超過5000萬),大體供給了預估所需25000臺設備的1/10,分發至湖北10個以上的地級市,所有設備特意選了剛在歐洲獲批上市的兩款產品Vivo45、Vivo3。 “疫情患者數量大,傳染性強,首選無創呼吸機,不需切開氣管,降低感染風險;其次,患者病情持續加重,可能需要有創介入,就選擇了可以直接轉換有創的設備;兩款產品可移動以及自帶儲電,方便患者轉運使用,同時具備的遠程檢測、操作功能,可幫助醫生降低交叉感染風險。”李巍解釋說。

 

提早10天下單,等待國產化

 

從時間點看,博毅雅的產能安排頗不尋常。


直到1月20日,才由鐘南山出面肯定,新冠肺炎會“人傳人”,博毅雅則在1月10日就采取緊急行動,向總部追加了100臺無創呼吸機的訂單。整整提早了10天!
李巍向《21CBR》記者解釋,從武漢當地出現病例開始,在行業浸潤多年的團隊,就已意識到新型疾病的風險性,因此向瑞典總部發出了特殊申請,並在1月20日前後,追加了3次訂單,訂購量上千臺。


2月26日,第壹批130臺醫用無創呼吸機送達上海,不到4個小時完成清關、裝卸,在下午4點七成,19個小時後送達千裏之外的武漢。這樣瑞典——上海——武漢三地的接力賽,其後多次上演,博毅雅采用了昂貴的空運措施,每三天向中國發送壹批成品。

 

博毅雅向湖北捐贈呼吸機,受訪者提供

 

“總部響應非常迅速,壹面開啟全球兩個生產中心,停止所有其他型號的產線,加班加點生產中國所需型號產品,並運回德國、意大利等歐洲辦事處的儲備,返廠重新改制為中國使用的版本,迅速發往中國。” 


因這次緊急調配,博毅雅也在重新思考中國戰略,特別是加快推動本土化。


李巍向《21CBR》透露,博毅雅正在建立全球第三大運營中心,計劃在中國落地研發和生產,並已著從引入歐洲先進設備的產線,以加快未來的響應速度。“瑞典基地會常備2000個電機隨時待命,這次全都投入生產了,即便要加單,要向德國等地供應商溝通,來回會損失效率。” 
只是,實現高端產品國產化仍然要壹段時間。

 

呼吸機並不是供氧這麽簡單,對於動輒使用2-3萬小時的機器來說,硬件穩定、耐用尤為重要,渦輪機、傳感器等核心硬件技術要求高;且如何識別並配合患者的呼吸節奏,判斷供氧量、壓力值等,需要專利軟件提供算法等支持,這些都要積累。李巍直言,曾嘗試過部分國產電機,性能上達不到要求,只能由德國廠商提供。


不過,疫情也讓更多基層醫院、患者再壹次認識了呼吸機。


“全國呼吸科專家幾乎都到了湖北,特別對於無創呼吸機的操作而言,這是壹次最好的集體現場指導,基層的臨床操作水平會大幅提高,壹旦基層開始普及,可以更好用到日常患者的救治,而不僅是新冠肺炎。”李巍說。

分享
x

抖音二维码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