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 創新不止 復星打造雙循環高質量發展“樣本”

發佈時間:2020-11-12 內容來源於: 流覽量:

在今天(12日)舉行的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國家領導人指出,要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打造自主創新新高地。要聚焦關鍵領域發展創新型產業,加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作為壹家成長於上海、植根於中國的民營企業,復星創業28年來,始終紮根上海、服務上海發展,持續打造全球化企業、發揮全球化能力、履行全球化責任。創新,則是復星壹路穩健成長的血液、基因。無論是集結旗下海外領先創新產業、品牌集群連續三屆亮相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還是攜復星凱特、直觀復星等合資企業及旗下創新項目落戶浦東、深耕中國,均構成了復星在創新發展上壹道道最為直觀的“縮影”。

 

產業深耕,助力浦東創新發展

 

今年是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0周年。伴隨著浦東新區的發展腳步,復星依托全球科創產業布局,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挖掘區域增長動力,推動新興產業落地、深耕,構建產業可持續發展新生態,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浦東開發開放的30年,也是上海高速發展的30年。復星作為壹家上海本土成長起來的福布斯全球500強企業,在過去的近30年來,我們不僅見證和參與了上海的高速發展,也更得益於上海這座城市全方位的開放和進步。” 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表示,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復星在醫藥制造、健康管理、新科技新技術等領域都在不斷加大投入。復星壹批高科技合資企業如復星凱特、直觀復星等紛紛落戶浦東。

 

復星醫藥張江創新研發總部基地便位於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於2017年6月正式動工。基地導入復星大健康產業研發創新資源,集聚產業發展集群,促進科創研發成果轉化,打造醫藥研發、醫療技術研發孵化基地、健康大數據及智慧醫療創新研發總部、生物醫藥高端產品制造中心等。目前,復星醫藥已在浦東張江落地兩個合資創新項目:復星凱特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和直觀復星的手術機器人項目。

 

在剛剛閉幕的第三屆進博會上,上述兩個創新項目也憑借著超高的科技含量,在Fosun Health(復星健康)展臺上的人氣居高不下,成為醫療器械展區全場矚目的焦點。

 

復星凱特是復星醫藥與美國Kite Pharma(吉利德科學旗下公司)的合營企業,致力於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規範化發展。今年3月,該公司的首個CAR-T細胞治療產品阿基侖賽註射液(FKC876)新藥上市申請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納入優先審評,成為我國第壹個獲得上市申請受理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目前正在審評中,尚未在中國獲批上市)。同時,近10000平方米的CAR-T產業化生產基地已在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建成並啟用,為產品獲批上市做好準備。此外,2000平米的細胞治療研發中心和創新人才團隊,通過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專註 CAR-T/TCR-T早期研發和臨床循證階段的項目,打造可持續的創新研發管線。

 

2017年5月,直觀醫療和復星醫藥在上海成立合資公司直觀復星。直觀復星壹直努力擴大機器人輔助療法在中國的可及性,希望可以造福更多患者;同時致力於打造適應中國醫療衛生環境需求的生態體系,成立貼近市場的專業服務團隊來響應客戶需求,用本地數據來展現機器人療法的價值,生產更貼近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在此方向上,未來將持續有力地助力內窺鏡機器人的本土化發展。

 

今年也是直觀復星安家浦東新區的第三個年頭。經過幾年的發展,直觀復星已經從初創走向規模,從新興領域走向主力戰線。作為智能醫療科技領域的代表,直觀復星公司在上海建設集研發、生產、服務為壹體的區域創新基地,該基地將成為直觀醫療在美國以外全球第二中心。作為直觀醫療在華的合資公司,直觀復星將本著“中國制造、共同研發、全球銷售”的宗旨,為中國和全世界的外科診療開發更便捷、高效、舒適安全的工具。助力上海加快建設亞洲醫學中心城市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添磚加瓦,為中國智能制造和智能高端醫療產業創新貢獻力量。

 

加大創新投入,形成生態閉環

 

對於創新的重視,是寫在每壹位復星人的心裏的。

 

在11月6日舉行的“第三屆虹橋國際健康創新科技論壇”上,郭廣昌表示,

“ 創新和全球化是復星未來大健康戰略的左膀右臂。我們的目標是能夠形成壹個大健康的生態閉環,通過這個閉環內各個環節的互相賦能,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最好的健康服務。”

 

郭廣昌指出,在過去的幾年裏,復星在醫藥制造、健康管理、新科技新技術等領域都在不斷加大投入。以復星醫藥為例,疫情之後,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達已經達到了2019年全年的研發投入水平,超過了35億元,其中包括了進壹步加大對生物藥、小分子創新藥和進口創新藥的研發投入,以及增加對創新孵化平臺的投入。

 

第三屆進博會上,復星也帶來了多款創新好產品,如:全球革命性的單孔手術平臺達芬奇SP手術系統、全球首款全身通用的掌上超聲成像系統Butterfly iQ+、全球領先的具有軟組織和腫瘤實時核磁共振(MRI)成像技術的精準放療系統MRIDIAN®Linac、美國FDA批準的首款針對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AR-T細胞藥物YESCARTA®等,以及在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多款明星產品,包括博毅雅呼吸機、BodyTom®自由移動式全身 CT、負壓救護車等。

 

 

以創新助力雙循環,復星責無旁貸

 

創新,是“第壹動力”,是破解困局、迎難而上的“金鑰匙”。

 

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表示,上海將強化創新策源、創新應用和創新協同,著力打造新興產業發展動力源、高端產業集群和全球開放合作新高地;要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搶抓新機遇,依托創新鏈提升產業鏈,率先走出以創新驅動為特征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作為植根於上海發展的全球化企業,復星既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建設者,同時也是上海城市不斷發展進步升級的受益者。壹直以來,作為與上海壹同成長而來的本土企業,復星堅持立業為善、創業為本,努力為上海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註入“復星動力”。在助推上海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復星責無旁貸。

 

如今,面對全球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的復雜局面,中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依托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和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中國率先走出疫情陰霾,趁勢而上更好發揮國內產業門類齊全、市場潛力廣闊的優勢,並有望帶動全球經濟復蘇。

 

正因為此,在國內國際雙循環體系中,確保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至關重要,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不會動搖,並且將成為國際循環的基礎和保障。而上海作為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更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郭廣昌表示,

“ 復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堅定的支持者和推動者。未來,復星將堅持‘中國·全球雙向驅動’戰略,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深耕健康、快樂、富足三大業務,植根上海、立足中國,積極參與、助力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為全球家庭客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創新人才培育,復星孜孜以求

 

如果說創新是壹種基因,其正在由內而外持續影響著復星在人才、產品和機制上的行為實踐。

 

復星對創新人才格外重視,甚至“不惜”以內部最高榮譽的全球合夥人頭銜招攬激勵,“85後”的何川就是其中壹位。作為當前復星最年輕的全球合夥人,由她帶領的復星旗下首個獨立孵化的人工智能企業——杏脈科技,在第三屆進博會期間便宣布與全球領先的醫療科技公司西門子醫療達成戰略合作,從臨床需求出發,助力數字化醫療升級建設,拓展AI產品、技術和服務的應用場景。

 

杏脈科技作為復星旗下首個獨立孵化的人工智能企業,已成為復星“創新驅動”戰略尖兵與醫療人工智能產業核心平臺,並通過“匠心+創新”,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截至目前,杏脈科技140人的團隊已積累超過40種AI疾病模型儲備,與全國500多家醫療機構達成合作。成熟應用已上線放射科、檢驗科、病理科、呼吸科、骨科、心內科、神經科等多個科室。

 

談到此次與西門子醫療的“強強聯手”,何川表示:

“ 我們希望依托這些強大的生產力衍生出更加豐富的智慧醫療賦能應用,實現智慧醫療商業模式的升級。”

 

何川只是復星培育的眾多創新型戰將、帥才的其中壹位代表。精兵強將,軍需錢糧壹應俱全,如何輔之以機制,更好用人做事,復星同樣深諳此道。

 

創新,源自於對客戶、對行業和市場長期深刻的洞察,是壹項艱難的永久性工程,但也絕對是壹件正確的事情,而復星恰恰擅長的就是做對的事、難的事、需要時間積累的事。

 

從公司創始人懷揣38000元創業至今,歷經28年持續發展的復星已經成為壹家實力強勁的全球化企業,或許也可以為更多的中國企業提供創新發展的“復星樣本”。

分享
x

抖音二维码

扫一扫